奢侈的模糊定义

English Français Pусский 簡體中文
2月 2012

世界报(Le Monde)最近一篇名为《在日本,对奢侈品的欲望来抵消海啸的影响》的文章提到,在经过了“自我否定”的数月后,日本人又开始踊跃购买奢侈品了。“在仙台的路易威登专卖店,”记者这样描述,“这个品牌的常客们,刚刚领取了震后保险赔偿, 转眼间就开始‘犒劳自己’来自我安慰 。”

有趣的是,尽管我们曾经预期,日本人买奢侈品的习惯在发生了海啸和核泄漏后会受到重创,但事实上该国的奢侈品市场(价值180亿欧元,是仅次于美国的第二大奢侈品市场)却取得了两个百分点的小幅增长。就腕表销量统计,2011年日本对瑞士表的进口量增加了11.2%(根据2011年1月至11月统计)。

尽管上述数字让我们吃惊,但这种现象是符合“奢侈品”概念的。把购买奢侈品当成投资这种说法是站不住脚的,因为奢侈品归根到底是一种浪费和不必要的“欢庆”,“过度地消耗了在劳动时间内积累的资源,”法国作家乔治·巴岱耶Georges Bataille这样解释。他认为,这种过度浪费是我们每个人“神圣的”一部分,与色情和战争等其它“过度浪费”都有著紧密的联系。

我们经常报导北美太平洋沿岸的印第安人部落过冬节的习俗。在这个庆祝活动中,他们摧毁诸如独木舟、毛毯,或其它部落进贡的珍贵宝物等重要财富。这种做法让我们倍感惊讶。他们对财物的故意破坏并非偷偷摸摸,而是 在送礼人的眼皮底下大张旗鼓地进行。而更有意思的是,在一个部落完成仪式之后,另一个部落会通过摧毁更多的东西来显示自己更胜一筹。

通过这种对财物的人为破坏和纯粹损失等“不必要”的开支,他们会收获“名声和荣誉”。我们是否可以将其与现代的铺张浪费相提并论?考虑到数千年来日本人民一直受到勤俭持家观念的影响,这种对奢侈品的欲望被最近接连不断的困难点燃,值得深思。而传统观念只告诉我们如何处理积蓄经济,却忽视了如何处理“过剩”经济那一部分。

我们容易鄙视印第安人奇怪的冬节习俗,但是人们购买奢侈品的行为不就是这种部落仪式在当今生活中的写照吗?乔治·巴岱耶把它称为“广义经济”。与工作经济相反,这种广义经济使破坏和浪费充当 “价值的来源”。

奢侈品本身就是对战争及其过度消耗能源和滥用财富的一种和平与宗教仪式的延续。(据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约瑟夫·斯蒂格利茨Joseph Stiglitz统计,伊拉克战争耗费了美国政府30万亿美元。但是这个价格与众人期盼的“经济效益”毫无关系,而且还不包括无法用金钱计量的生命。)以“破费”钱财来避开未来的危险和不定,这无疑是奢侈品众多 “神圣的”功能之一。

banner
更多

订阅Europa Star

©2024 WATCHES FOR CHINA - ALL RIGHTS RESERVED.